网站首页 | 学习教育 | 文件精神 | 通知公告 | 学习资料 | 热评要论 
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学习园地>>正文
 

孔飞燕:教学生态 人文回归

2016年06月07日 13:06  点击:[]

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:“要建设生态文明(ecological civilization)”《周易》说:“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。”《尚书》曰“经天纬地曰文,照临四方曰明。”“经天纬地”意为改造自然,属物质文明;“照临四方”意为驱走愚昧,属精神文明。在西方语言体系中,“文明”一词来源于古希腊“城邦”。在今年的两会上,习近平主席强调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。” 生态,已然成为新时代文明的代名词。而当今的生态学已由自然生态学,社会生态学发展到文化生态、精神生态层面,生态学中的人文性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。

何为人文?

“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”“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”。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,表现为对人的尊严、价值、命运的维护、追求和关切,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。

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,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。具体到高校课堂,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》明确指出: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,也是拓宽知识、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,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。 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,.体现大学英语课堂对人文思想,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的呼吁。

1.宏观生态 ——社会与时代

因为功利、实用,附加在英语语言学习头顶上的考级证、毕业证、学位证、职称评定等外在因素过多过杂,直接导致本末倒置的教学风向因而备受诟病,英语课堂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。与此同时,类似“母语弱化”,“国人汉语能力腐朽”,“中华文化被西方文化吞噬”等报道屡现媒体,英语教改呼声居高不下,教育部因此发文“英语不再参与统考,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制”。

缘何会如此?很简单,学生重应试而忽略了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能力,恰恰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。

那么教学应该教什么?

其一:去分数外延而重质量内涵;习近平主席要求“营造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”

其二:去急功近利而回育人文本;习近平在北大说:“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,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,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。”

其三:去文化偏见而收兼收并蓄;习近平主席说“文明是包容的,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。”

2.中观生态——学科与课程

语言是文化载体,语言习得是汲取文化的最直接途径,比如:初学 “人”字,一撇一那,乃象形,释义:人以纵生,贵於横生,故象其上臂下胫。

学生学习汉字“人”,不仅止于其读写,更要了解关于人的多元信息,生物学——人的生命周期,哲学——人的生存价值,人类学——人的进化演变,物理学——人的空间镜像,语言学——人的语言认知,等等等等!同理,英语学习human一词仅仅记住拼写、读音和意思吗?当然不是human源于希腊语humus表示尘世、土地。Brandon Stanton的Humans of New York: Stories,让你了解纽约的各色人等;Matt Haig的“The Humans” 用科幻体裁优雅地探索自由、仁爱、逻辑和道德,普利策文学奖两度获奖者Edward O. Wilson的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,从新的角度展现人类的美、神秘和可能性,人类将去向哪里?以及为什么?

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,一方面,学时多、持续时间长、师资投入大、同时受益面广、影响也大,在高校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;另一方面,大学英语的内容包罗万象,天文地理、历史哲学、伦理道德、民俗宗教、艺术欣赏、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,其文中潜在的一些价值观念,如自由、民主、平等、才能、正义、责任等正是时代所需要的。教学除了训练语言技能,更应该了解和习得异邦文化,交融中西文化,让学生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、审美观更加全面和完备。

以所授课程第二册部分内容为例,除了传递语言知识的工具性意义,又怎能忽视课文传达的人文情怀?

第一单元:love父亲身患残疾,心却乐观积极,教会年轻读者评判人的标准,既非外表,亦非财富,而是善良之心久久相依;

第二单元:communication告诉读者人与人之间贵在理解、宽容和诚信。

第六单元:food 带领学生了解各国饮食习惯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,或源于禁忌,或源于历史,或源于宗教,或源于地理。

第八单元:money 告诫学生以平常心对待金钱,人生价值不在于财富,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,和谐与爱高于金钱。

尽管是外语课程,并非汉语母语语言形式,但其中所传达的不正是一种跨国界,跨文化,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人文情怀,一种情理传道的文明吗?

通过外语学习,让学生中西文化兼收并蓄,眼界辽阔而更能明辨是非曲直、善恶义利、得失往来。

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我们需要跨国界、跨时空、跨文明的教育、科技、文化活动。”

3.微观生态——学生与教师

关于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因素,即直接参与者,外语学习者的观念和心态。

首先是学生:

当今的“90 后”大学生与70,80后大学生相比,其成长、成才的时代环境更加复杂多变。他们敢爱敢恨,有国际范儿,有自我要团队,他们前一分钟是崇拜,后一分钟变成藐视;处处动漫,他们有娱乐精神,路转粉,粉转黑忙忙碌碌;他们不愿意看500字以上帖子,永远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,他们爱炫酷,90后的清纯是成熟!从主流上看,这一群体是积极向上的,但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,使得不少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问题,他们可能对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认识片面,或所知寥寥而心生抗拒之心,或盲目崇拜而对中华文化认可度低。

那么面对这样一群年轻人,老师应当如何呢?

习近平主席曾寄语教师:‘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’ ‘师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。’ “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,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‘梦之队’的筑梦人。”

外语老师作为中外文化传播交融的重要角色,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,了解境外文化,又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绽放光彩,助推中国梦的实现。

因为教师是兴国之本,学问之师,品行之师。

因为教师奠基梦想,浇铸信念,撒播大爱。

(外国语学院大外党支部书记 孔飞燕)

上一条:周君兴:“两学一做”专题党课讲稿 下一条:章汝雯:在“两学一做”中突出问题导向

 
 

浙江财经大学 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    ICP备案号:浙ICP备05014573